
炎炎夏日,西安地表温度再次突破50 ℃,下午两点,海尔智家西安售后网点门前,几辆满载矿泉水、藿香正气水和防晒袖套的面包车准时抵达。几乎同一时间,2400公里外的广州天河,京东物流的骑手在休息驿站领到了冰袖和电解质饮料;而在上海浦东,美团无人机正为张江人工智能岛的运维工程师送去冰袋……
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场景,正拼接成中国企业今夏最大的共同主题:把“高温”纳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日常变量。
世界气象组织5月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5年很有可能刷新最热纪录。当极端天气从“黑天鹅”变成“新常态”,如何降低一线员工的“热成本”,不再只是夏季临时福利,而是关乎供应链韧性的系统性工程。
传递解暑关怀
在全国各地的工厂,持续的高温天气给生产一线带来挑战。
作为工作场所中常见的物理性危害,高温带来的热积蓄可能会导致核心体温上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热痉挛、热衰竭等疾病。
面对高温天气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企业也纷纷采取行动,保障一线员工的健康权益。
兆新股份发布的2024年ESG报告中就提到,对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员工,公司于每年6-10月发放高温补贴,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而在海尔智家郑州空调工厂、重庆洗衣机工厂、合肥洗衣机工厂、武汉热水器工厂、上海洗衣机工厂等地,企业为员工们开展了丰富的 “送清凉” 活动——工厂内工作人员每天上下午固定时段,将冰镇绿豆汤、酸梅汤、雪糕、矿泉水等送到生产一线创客工位。
在健康安全保障方面,公司提前采购充足的藿香正气水、风油精、人丹等防暑药品,并专门设立 “爱心健康问诊台”,为创客们按时量血压、测血糖,筑牢健康防线。“高温天更要兼顾工作与健康。”海尔智家工会代表在开展夏日慰问行动时表示。
除了生产园区关怀措施外,对于市场终端的服务人员,尤其是高温下安装空调的师傅们,海尔智家的关爱更为细致。
在西安、兰州、广州、重庆等地,考虑到师傅们长时间户外作业、中暑风险高,海尔智家配备充足防暑药品、防晒用品及冰镇饮用水,供师傅们出发前领取。
同时,在进行工作时间安排时,公司的派单系统还会根据当天气候情况,尽量避开一天中最热时段作业,即便有紧急安装需求,也会提前做好防暑准备,确保师傅们在安全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优质安装服务。
从“送清凉”到“建制度”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如何构建一套系统性的员工生产作业安全制度,成为产业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2023年8月,人社部印发《工作场所高温和高寒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参考文本)》,从工作场所、保护措施、工作时间、津贴支付、管理监督等多个维度列出用人单位应当保障的劳动者权益。
在监管部门与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覆盖从生产一线到管理团队的高温应对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例如,海尔合肥洗衣机工会除了安排后勤保障部门配备各类解暑饮品、药品外,还建立了设备部门对车间通风系统、降温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维护,确保降温设备高效稳定运转的机制,更要求管理人员不定时前往生产线观察调研员工状态与需求,对工作环境带来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处理。
在工厂之外,面向工作环境不定但同样饱受高温困扰的户外工作者,企业也在尝试建立起更为多元、灵活的降温活动和措施。
在广州、杭州、北京、武汉等8个城市的核心商圈,京东家电家居发起了“城市冰岛计划”,旨在为高温下的外卖骑手、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提供避暑场所。活动设置了红色主题的清凉站台,站台内配备空调、免费冷饮、手机充电设备及防暑物资(如冰袖、冰凉贴等),部分站点还提供防晒礼包。户外工作者可在奔波间隙短暂休息,缓解酷暑压力。
更为完善、全面的高温工作保障制度,在为每一位劳动者提供夏日关怀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生产韧性的新理解,成为夯实企业与产业链长远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从“送清凉”到“建制度”,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高温生产https://pad.zol.com.cn/1018/1018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