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的原创剧成功靠“算法”?
上个月亚马逊宣称,公司的即时视频平台已成为美国第三大重要流媒体服务提供商,成功超越苹果和Hulu位居第三。在美国,Netflix和Youtube市场份额之和达到了74%,不过即使如此,视频巨头Netflix的CEO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也开始批评亚马逊Prime视频服务,可见其威胁越来越大。
亚马逊视频成功超越苹果和Hulu位居第三(数据/图片来自Qwilt)
内容为王的时代,在线视频租赁提供商没有原创剧是尴尬的。拿我们身边的举例,优酷的《泡芙小姐》、爱奇艺的《废柴兄弟》创造过播放量上亿的成绩,在这方面海外市场要走的更早。亚马逊音乐和视频业务副总裁Bill Carr认为,竞争力和用户粘度需要独家内容来支撑,比如想看摩登家庭,就得看ABC,想看Game of Throns,就得看HBO,想看Homeland就得选择Showtime,因为这是这些电视台首播的剧集。亚马逊和Netflix希望从正面挑战传统电视台,利用高人气的原创作品让用户多一个选择,增加平台粘性,从而阅览其他直接购买授权的内容。
数字媒体业务的价值链一般是这样的:由内容供应商提供内容,渠道完成销售,硬件、软件和网络服务提供播放功能。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容,分发和销售数字内容在这个产业链中提供的价值并不太大,而且门槛不高,不论大型企业还是小公司都可能参与竞争。
去年,关注度一度蹿升的《纸牌屋》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号称利用“大数据”制片的Netflix原创剧集一经推出就包揽了第7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等多个奖项。在线视频租赁公司的数据挖掘给电视剧拍摄带来哪些利好因素?
一切从细节做起,在线视频租赁业务提供商会制作海量的电影、剧集标签(坊间传闻多达上千个),包括我们熟悉的地区(美国)、类别(悬疑|剧情|现代)、剧情(政治|权力斗争)、演员(罗宾·怀特|凯特·玛拉|凯文·史派西)、获奖情况(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拍摄地(欧洲)、适宜观看人群……,帮助收集顾客的喜好,甚至用户快进、停止、重放的动作都被记录下来。每天3000万个在线操作,百万级别的搜索请求与评分记录,让剧本在制作之初就能做出一系列迎合观众口味的决定。
Bill Carr认为,互联网的应用让公司可以从观众那里用很低的成本获得反馈,亚马逊与全球数千万的用户可以建立联系,在制作原创内容的初期就可以获得用户的反馈和意见。制作视频内容最昂贵的部分不是编写、策划和挑选剧本,而是实际拍摄的花费。但是在拍摄完成前没人能预测作品是否成功,所以在选择剧本策划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挑选最大可能成功的方向。
通过大数据,来预知成功,着实可怕。用户参与作为互联网思维重要的组成元素,成效又有几分?
早在十年前,亚马逊就有了让任何人上传剧本的想法,考虑到实际情况,五六年前他们开始搭建这个平台。成功的作品包括《Alpha House》(亚马逊首部剧集)、《Betas》,这两个剧集受到欢迎的程度超过所有在亚马逊上播放的其他电视剧集。有趣的是,《Alpha House》和《House of Cards》相似之处颇多,主题都是政治剧,甚至是片名都甚为相似。
亚马逊Studios圆了成千上万人的编剧梦,借助这种开放的制作方式,一部分小人物会因此功成名就,完成逆袭。
在传统的影视制作模式下,好莱坞选择一个剧本的过程需要好莱坞内部人员把剧本递进去,然后,那些巨头的十几个决策人判断这个剧本是靠谱的。然而,在开放的制作模式下,studio.amazon.com可以让任何人上传剧本。亚马逊Studios已经有7千个候选的剧本。现在已经选择了两个来自非专业编剧的剧本开始制作电视剧集。同时,亚马逊Studios不需要依靠少数的几个决策人来判断,可以把作品制作成“test movie”原型电影,放在网上让观众们来评判,这个原型电影不需要明星或特效,可以只有草图或动画,但仍然配上声音和对白,免费让观众评判。
从这些反馈中亚马逊Studios可以决定选择哪个剧本正式制作,好作品总会有人识货的。
推荐经销商